close

離開校園、走進職場的第一天,許多人如此期待未來:28歲當組長、33歲升經理、36歲做副總⋯⋯然而,職涯,真的能夠規畫嗎?工作,一定會順利向上升遷嗎?年輕時設定的目標,步入中年後依然會嚮往嗎?

1950年代前,「生涯發展」與「職業發展」幾乎畫上等號,在美國知名生涯發展學者唐納‧舒伯(Donald Super)之後,才逐漸加入「自我發展」的概念。

「生涯,統合了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,也是一連串有酬或是無酬職位的綜合。除了職位外,還有很多和工作有關的角色。」他認為,生涯選擇不只涉及工作,還與成長過程、學習經驗、角色轉變及環境變化有關。

舒伯依據不同年齡的性格發展,將生涯發展分為5個階段(如下圖)。例如,24歲之前,我們對於自己未來想做什麼、能做什麼,都有許多想像;之後便開始發展工作能力、累積經驗,漸漸穩定下來;45歲後進入再度創新或停滯的關卡,直到65歲退休。

1980年代,舒伯發現,除了年紀,身分角色也會影響每個階段的心態與行動,因而進一步畫出「生涯彩虹圖」(Life-Career Rainbow):最外圈是生活廣度,包括成長期、探索期等7個階段;往內則有兒童、學生、公民、工作者等6種角色。


不同的角色就像彩虹的不同顏色,橫跨人的一生。彩虹內圈呈現凹凸不平、長短不一,代表在該年齡階段不同角色的分量。

比如說,多數人在15∼24歲之間的主要身分是學生,因此有較多時間、較少限制來探索自我與世界。進入中年後,多數人同時身兼持家者和工作者的身分,必須在兩者之間權衡。

人生是一個個不同角色的串聯,我們通常會在同一階段擁有不同的演出「舞台」,意即生活空間──在家中是父母、在社區是公民、在學校是EMBA學生、在辦公室是高階主管。如果個人的能力與成熟度不足以應付這些角色間的轉換,就會互相干涉與衝突。

有些生涯發展學者認為,職涯發展階段是不可逆的,一般人在青春期完成自我探索的階段之後,就不會再探索了。

舒伯並不同意這種看法,他認為,生涯的抉擇,是一個要花一輩子才能走完的歷程,因為人們會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動,像是經濟不景氣、新科技的發明、組織轉型等因素,而不斷調整生涯目標,啟動職涯的「迷你循環」。

在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,職涯目標改變的狀況非常普遍,舒伯將迷你循環視為個人加強成熟度、增加適應力、提升創造力的方式(如圖)。

例如,中年換跑道意味著開啟新的成長期,如果能夠順利適應,便能再一次經歷探索、建立、維持等等階段。而當我們養成了生涯各階段所需具備的能力,承擔起相應的責任,並且對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覺察時,就代表我們達到了「生涯成熟」(Vocational Maturity)

From:經理人月刊

📍FB說這艾莉絲美學Beautyspa專頁 私訊

https://m.facebook.com/alicebeautyworkshop/

💌歡迎成為Line@生活圈的粉絲吧!

🎯LINE@生活圈加入好友:@dqa4493e

📍FB說這蜜妍Spa專頁讚 私訊

https://m.facebook.com/Miaalicespa/

💌歡迎成為Line@生活圈的粉絲吧!

🎯LINE@生活圈加入好友:@eyq4157a

#女人要多愛自己一點 

#歡欣鼓舞 #笑逐顏開 #心情愉悅 #永遠年輕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艾莉絲講悄悄話 的頭像
    艾莉絲講悄悄話

    艾莉絲美學Beautyspa~類醫美/微課堂/微創業/美容講師行銷業務培訓/美甲/美睫/紋繡/彩妝造型/新娘秘書/國際考照/國家檢定

    艾莉絲講悄悄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